首 页 >>  研究人员  >>  江元生 >> 第十届全国量子化学大会 江元生讲话
 

 

第十届全国量子化学大会 江元生讲话

(南京 南京大学 2008年 5月31日)(PDF下载)

各位代表,.尊敬的各级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我代表会议筹备小组和我个人,热烈欢迎您们参加第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

     量子化学的历史如果从1928年,Heitler-London解氢分子算起,整整80年了。中国的量子化学历史似乎应从上世纪50年代初算起,大约60年。让我补充梁文平,张乾二,林先生的讲话,简述其间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50年代初,我读大三时,采用的是美国出版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书中巳经有Quantum Theory的一章,但老师不讲,学生也全看不懂。量子化学在当时中国大学里可以说是盲区。毕业后做研究生,唐敖庆老师给我们系统讲授了两年理论课,涉及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和统计力学;还补读一些数理课程。从此,茅塞顿开。当时一起听课受益的,还有一批同时代人。

    与此同时,唐(敖庆),徐(光宪),卢(嘉锡),吴(征铠)先生联手举办两届“物质结构暑期师资培训班”,大批培养本科结构化学基础课授课教师。徐光宪先生后来又出版了“物质结构”教科书,奠定了我国基础量化的教学体系。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探讨微观化学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我国量子化学学科建设进入了幼年期。

    第(二)件事:60年代“两弹一星”研究成功之际,政府同时很重视基础研究。国家科委经过调研,决定在三所大学(北大,吉大,厦大)设立两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取名国重27(物质结构),29(化学动力学)。当时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尚未得到更多人的理解,盲目批判“理论脱离实际”之风盛行。人们用“入地岳”形容搞基础理论研究的多种风险性。但是主持这项工作的政府官员-赵士英局长大声疾呼“我不人地岳,谁入地岳”,鼓励我们这群“过河卒子”要有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与此相关,教育部在高教司长于世胄教授主持过问下,委托唐敖庆教授在吉林大学举办物质结构讨论班,在座的年过70的顾问委员大都参加过这个班的学习。结业后,他们回校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培养人才。从此量化研究从长春,北京两地扩展到厦门,济南,成都及其它城市,量子化学学科建设步入了成长-成熟之年。

    第(三)件事:90年代,国家转型和出国潮的影响,国内理论化学的研究面临萧条和困境,研究经费短缺,人才外流。21世纪初,根据部分同行的请求,以张存浩教授为首的国家基金委员会,采取措施,雪中送炭,增设量子化学研究专项重点基金,大面积扶持量化研究。这6-7年间,量子化学大地回春,竹苞松茂,鲜花开放,芬芳气息诱人。国内一批青年学术精英显露头角,不仅发表高质量论文,为主流刊物写综评,还不断应邀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并领取国际性奖项。今年9月在澳洲召开的国际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大会(WATOC)破记录地有6位中国学者(本土5位,香港1位)作邀请报告。开创了新世纪的崭新一页。象征着我国新一代理论与计算化学家正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回顾我国量子化学走过近60年的历程,迎来了今天的可喜局面和机遇,高兴之余,谨向三层次的代表人群表达敬意。

    第一,向中国量子化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先行者:唐敖庆先生,十届量化会议顾问委员会全体成员,以及心系祖国,献身理论化学研究和教学,作出重要贡献的海内外学者致敬。

    第二,向高举“科教兴国”旗帜,关爱科学,推动基础研究,为理论化学这样一门不热也不冷的学科及其研究群体提供实际援助,排忧解难的政府官员们致敬。向赵士英,于世胄和国家基金委员会的优秀官员群体致敬

    第三,向正在奋力攀登理论化学高峰的精英和莘莘学子们致敬;你们肩负着前辈和业内同行的期望,是最富创造力的群体,但是你们之中除了少数成名者外,多数人不仅仍需要社会关爱和政府支持,更需要自身坚强的意志,长期奋斗。我国理论化学近期虽有长足进步,但在全球所占份额还是偏低(如今年9月5日WATOC邀请报告约占6/180 =1/30)。我们需要更多精英脱颖而出。愿你们在前人基础上,知难而进,埋头苦干,追求卓越,识别和排除那些非学术非本职的干扰和引诱,专心致志于学术。用智慧,毅力和汗水,分头并进去夺取理论与计算化学的新成就。

    科学研究造就“真善美”。“真善美”是人类终极的最宝贵精神财富,也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让我们在党和政府指引下,勤奋、踏实、团结互助,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作新贡献。

    谢谢。

链接: 第11届全国量子化学大会 江元生讲话 (2011年5月28日,合肥)

 
Copyright©2001- 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